返回首页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五十载接续奋斗代代青春造绿洲

时间:2024-05-1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当时我们连队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14岁。那时生活艰苦,劳动工具落后,自然环境恶劣,可是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树苗我们自己育,没有住房自己盖,没有粮食自己种!”5月14日,在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建连50周年纪念活动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三任连长贺利娥感慨道。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新中国成立之初,榆林市榆阳区林木覆盖率只有1.8%,该区补浪河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黄沙压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1974年5月14日,补浪河公社响应党的号召,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起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扛着红旗挺进毛乌素沙地南缘黑风口,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谱写了一部战天斗地、绿进沙退的治沙史诗。

  “一把铁锹,一支钢枪,军旗是我们心中的太阳……”50年来,在一声声嘹亮的歌声中,15位连长、480多名女民兵接续传承、奋战沙海,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建引水渠35公里,治理荒漠14225亩,为我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重要贡献。

  50年来,队伍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誓把黄沙变绿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薪火相传。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先后荣获“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等23项省(军)级以上荣誉。

  茫茫荒沙讲述艰苦创业的巾帼传奇,五十载峥嵘岁月,时代在变、姑娘们在变,但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始终没有变。

  “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以及农、林、牧业、治沙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观光旅游基地,每年超过1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张传承治沙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闪亮名片。”补浪河乡党委书记、治沙连政治教导员屈晓燕说。

  无独有偶,与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同年同月诞生的宝鸡市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在五十年的坚守鏖战中,驻守山头,锤炼本领。

  “我们两支队伍共同走过了半个世纪,下一步我们会一起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继续结合使命任务和军地需求,让两支巾帼连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让沙漠之花和高山玫瑰更加灿烂地绽放在强国强军的新征程。”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第八任连长赵婷说。

  “从一块块、一片片到现在林成网、树成行,沙区绿色越来越浓的背后,是治沙连姑娘们一手一土累积、一草一木相续的生命绿洲。”如今,接过“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这面旗帜,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感触深刻。

  “治沙造林是我们连队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党和人民的重托。作为新一代‘95后’治沙人,我们将厚植红色基因,建好治沙精神宣讲队,让治沙故事走出大漠,走向全国。”高艺玲说。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