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郭文合的“赊账本”

时间:2025-01-0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婶子来了,过来烤火。”12月26日午后,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门照进有些昏暗的屋子,在郭文合的农技服务部迎来了两张熟面孔。

  “30年了,不管是玉米、小麦种子,还是化肥,就连修剪枝条的剪子、锯子,我们都找文合。他卖的货真、价格公道,农忙时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先记账等来年卖了收成再清钱……”印台区广阳镇西固村村民段文霞拉着老姐妹陈菊琴边烤火边说。

  今年53岁的郭文合俯身打开一旁一米高的老柜子,抱出一摞厚厚的本子,翻找写着西固村的“赊账本”。

  1994年广阳镇农技站改革,在站上上班的郭文合承包了农技站,改名为广阳文河农技服务部,专门为村民提供农资服务。每年从开春到年底,郭文合扛着种子、化肥送到田间地头。这一扛就是30年。

  郭文合将货品质量视为经营的生命线,坚持购进优质农资平价卖给周边村民。他将所有商品的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汇总录入销售台账,使每件商品都有据可查,从根源上杜绝过期劣质商品的流入。什么地适合种什么种子,哪种苹果树适合哪种化肥,每次给村民送农资时,他都要仔细查看地况耐心提醒。

  富平县原峪岭乡党山村80岁的村民党长进调侃说:“文合,你把石头送来,我都信哩。”30年来,他的信誉口口相传,赢得了周边村民的信赖,还吸引了30多里外的富平县村民舍近求远来他这里买农资。

  到三尺村有30多里山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要靠人背,天黑都到不了家,于是郭文合借来一辆摩托车送他。

  刚下过雨的土路特别湿滑,摩托车行驶到一段上坡路时不慎滑倒了,整个摩托车压在郭文合的右小腿上。顾不上身体的疼痛,他扶起摩托车继续赶路。一袋尿素只挣一元钱,为了治腿伤郭文合花了三四百元。

  看到有些村民要走很远的路来买农资,郭文合东拼西凑借钱装了电话。从那以后,凡是路远的、家里没有劳力的、农忙过不来的,只要一个电话,郭文合都会第一时间把农资送上门。从那以后,郭文合也“攒”下了第一本“赊账本”。

  “不止这些,还有好多账要不回来,账本都扔了。账欠过两三年以后,有些人都忘了,或者是有些老人去世了也没交代给后人的,咱问过一回,人家说不知道,咱也没再要了。”郭文合看着柜子里塞得满满当当的“赊账本”说。

  就这样,30年来,郭文合的柜子里,“赊账本”从一本增加到了100多本,少则几十元,多到十几万元,每年都有40万元的账要不回来。

  这些年,有些账还没收回来,又到了进下一批农资的时候。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起初嫌贷款手续复杂,他向亲戚朋友借了个遍,甚至找私人转借。“只要有人清钱,我赶紧拿这笔钱购买下一季所需的农资。”郭文合说。

  “打了几十年交道,你最讲信用,这次再贷给你30万元。”由于村民经常赊账买种子、化肥,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每到农忙季节,知道郭文合没钱进农资,广阳信用社的信贷员梁文平总会主动找上门为他办理贷款手续。除了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铜川市分行城关支行、印台区恒通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都给郭文合办理过贷款,解决了他的难题。

  “比他做农资生意晚的都比他有钱,别人都成富翁了,他还是个‘负翁’。这些年,钱没有攒下多少,倒是攒了一堆‘赊账本’。”妻子王桂华忍不住抱怨。

  有些老人年龄大了,欠了快10年了,一到年底,郭文合和妻子提着东西看望老人,经常是钱没要到,又贴钱进去。有的村民刚卖了苹果,家里又要娶媳妇、建房子,赊的账也只能继续欠着。

  这些年,郭文合一直用果园的收入填卖农资的欠账。从2009年起,郭文合把自家7亩地当作试验田,示范种植了秦脆、瑞香红、瑞雪等新品种。2016年,郭文合又成立了鑫鑫兴专业合作社。他懂技术善管理,果子品质好卖得更好,不仅填了欠账还帮助52户贫困户脱了贫。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