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歷史建筑反映歷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成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当前,我国认定歷史建筑6.72万处,一处处老街区、老胡同、老裡弄纳入保护范围,老建筑的歷史价值、文化价值进一步被看见。
歷史建筑,如何平衡“护”与“用”?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既能加深歷史建筑与群眾生活的联系,推动歷史建筑在继续服务社会中焕发生命力,又能為发展文化旅游、打造地域品牌提供助力。
活化利用,重在保护与传承。广东佛山的吴家大院办起地方特色文化展,安徽黄山的古民居知还山庄裡建起村史馆,福建厦门的延平戏院恢復观演剧场功能……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发挥歷史建筑讲述歷史、展示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激活其原有的公共服务功能,让更多人走进、了解和使用它们,老建筑才更有“存在感”和“活跃度”。
活化利用,更在创新和发展。江苏苏州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吸引企业参与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四川印发消防设计指南,针对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消防问题提供技术指引……通过创新功能、创新业态、创新制度,越来越多歷史建筑在合理利用中释放出发展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利用是保护的拓展,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随着更多新探索取得实效,歷史建筑在城市更新发展、群眾生產生活中必将展现更大活力。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