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多国人士积极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进步发展所作的积

时间:2024-04-1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聚焦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福祉,为共建国家民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多国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共建国家民众更好地实现生存权、发展权,夯实了全球人权保障发展之基,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进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日前共同发布《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从人权视角看共建“一带一路”这十年》智库报告,报告中讲述的案例和阐释的观点引起不少海外人士共鸣。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说,《世界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条约和公约都明确各国人民享有获得食物、教育、体面工作、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基本权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为实现这些权利作出贡献。

  伊拉克大学新闻学教授穆罕默德·朱布里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共建国家解决了许多难题,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人权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消除贫困方面,“得益于此,共建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认为,发展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发展才是好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许多发展中国家克服了基础设施不足等发展瓶颈。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这一倡议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供了更多职业培训和教育机会,“在发展中改善了民生”。

  卢旺达大学政治学系高级讲师伊斯梅尔·布坎南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了共建国家的发展权利,帮助共建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并提高人民收入实现减贫,为促进共建国家的人权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一个个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帮助当地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活条件,增进了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对此,不少共建国家人士深有感触。

  从高速公路到摔跤竞技场、从乡村打井工程到方久尼大桥,塞内加尔外国记者协会秘书长阿卜杜拉耶·巴对在塞内加尔的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如数家珍,尤其是对报告中提及的乡村打井工程印象深刻。“我亲自去过那些村落,看到中国帮助修建的水井极大改善了当地供水状况,让当地村民的生活好起来。”他说,共建“一带一路”多年来为改善塞内加尔民生作出巨大贡献。

  “我们目前正在建设的‘清洁塞尔维亚’项目就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进行的。”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清洁塞尔维亚”项目总工程师亚历山大·沃伊沃迪奇说,“清洁塞尔维亚”致力于保护塞尔维亚萨瓦河和多瑙河的自然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民众提供更为清洁和健康的生活条件。

  安德烈是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秘鲁分公司的工程师。他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秘鲁分公司承建的连接秘鲁安第斯山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公路项目启动后,当地民生得到改善。他说:“人民生活幸福就是最大的人权。我见证了整个路段的施工,目睹‘一带一路’改变了家乡的面貌,给当地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阿尔及利亚《独立青年报》新闻主任卡迈勒·曼萨里说,就阿尔及利亚而言,阿中两国在数字科技、新能源、航天、医疗健康等领域进行了合作,这些合作都在改善着每个阿尔及利亚人的生活。

  报告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所体现出的以民为本、合作发展、开放包容、公平公正的理念,为完善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启示。对此,不少海外人士深表认同。

  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助理研究员贡萨洛·吉吉诺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为实现更均衡、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埃及阿拉伯与国际事务专家穆斯塔法·阿明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通过合作促进发展、通过发展推进人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不断夯实人权发展的基础。

  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在于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人权治理,让发展中国家获得宝贵的和平发展机遇,让欠发达国家人民有机会摆脱贫困,并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赋能。

  厄瓜多尔国际政治分析人士德西奥·马查多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其体现出的以民为本、合作发展、开放包容、公平公正的理念为人权、公平和社会正义发展带来积极力量。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7日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共同发布《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从人权视角看共建“一带一路”这十年》智库报告。报告深刻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逻辑关系,用大量事例数据生动直观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对促进当地民众更好实现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实现更大范围人权保障的积极作用。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进一步扩大合作。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