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粒种子背后的价值追求(暖闻热评)

时间:2025-07-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事件】“袁老师,您的种子在冈比亚生根了,我们不再挨饿了。”前不久,曾受教於袁隆平团队的非洲农民穆萨,带着丰收的新米来到袁老墓前悼念。不少人因这袋1.2万公裡外的新米而动容。长沙的蒙蒙烟雨中,穆萨还带来了一幅油画。画中收割机在稻田穿梭,“这是冈比亚第一座全机械化农场”。一袋粮、一幅画,看似平常,却见証中国种子带给远方的巨变。

  曾经,受制於各种条件,冈比亚虽然坐拥肥沃土地,粮食產量却不尽如人意。得到袁隆平团队的技术指导后,穆萨的农场现代化程度显着提升,面积翻了30多倍,粮食单產不断增长,实现了“父亲那辈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跡”。2024年,冈比亚全国的水稻產量创下歷史新高,其农业部部长直言“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伙伴功不可没”。

  因一粒种子而感怀的,还有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当地将杂交水稻印在面额最大的纸币上,借此感谢中国科学家的贡献。这一袋新米中的朴素、一张纸币上的真诚,让深知丰收来之不易的中国人產生深深的共情。

  悠悠万事,吃饭為大。家裡老一辈人教育孩子时常说,“要节约,咱才吃饱饭几年啊”。物资匱乏已成过往,端着中国饭碗、碗裡主要装着中国粮的我们,在横向对比间,更能明白用全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地球上约20%人口的了不起。

  粮食丰收,靠的是农民的勤劳,也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付出。人们崇敬的不隻有袁老,还有吴明珠、赵振东、茹振钢等一大批接续奋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他们让中国有条件授人以“鱼”,更有能力授人以“渔”。

  袁隆平一直讲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些梦想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过去十几年,农业科技工作者迈出国门、走上田垄,把好种子播撒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2022年,非洲布隆迪总统為扎根该国多年的“稻田守望者”杨华德颁授“国家功勛成就奖”﹔如今,已经67岁的农业专家胡月舫正在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田裡,度过第十九个年头的援非时光。杂交水稻已经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海外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在拉丁美洲,北斗导航、植保无人机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苹果种植、面粉加工,来自东方的技术為中亚国家带去减贫致富的希望。回首今年上半年的大国外交,多份合作文本中,农业合作都是亮眼热词。“让更多人吃饱饭”是中国人民的朴素愿景。粮食安全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基础,粮食技术推广更為全球南方国家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到造福全人类的粮食安全,杂交水稻不仅蕴含着科学精神、创新特质,更凝结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宝贵价值,成為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名片。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