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辽宁丨小暑:温风虫鸣小暑天心定美好自清凉

时间:2024-07-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7月6日是小暑节气。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却还没到最热。但“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桑拿模式”即将开启。

  小暑节气,盛夏虽已来临,位于东北的辽宁却依旧清凉不闷热,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美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东三省今年7月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速达85.3%,大连、沉阳都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小暑来临预示着即将入伏。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市志·民俗志》载:“大连民俗重入伏……因季节进入盛夏,天气酷热,加之农作物处在生长旺期,农田活计较少,农民们可以稍事休息以避酷暑,故称之为‘伏’。入伏一段时间里是农民在经过紧张的春播夏种后的相对宽松时光,可以进行积肥或修理小农具等轻活计。此时正值小麦成熟,农村有吃面条的习俗,祈求正在生长的晚秋作物丰产丰收,并在体力上做些休整,以迎接秋收大忙季节的到来。”

  “歇伏”体现了中国农民顺应农时、张弛有度的劳动智慧。农忙时争分夺秒、披星戴月;农闲时调节生活、调理身心,纳凉避暑的同时开展娱乐活动,走亲串友,强化情感纽带。

  小暑正值初伏前后,虽处夏季,在东北,人们却称之为“麦秋”。麦田陆续成熟了,一片片整整齐齐的金黄色,孕育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入伏后能收秋的,还有土豆和大蒜。土豆要及时起出来,如果起晚了,赶上下雨的话,会“冒泡”,即烂在地里。

  一入暑伏,气温升到不用烧炕就可过夜的时节,盘炕就成了每年一度的一件大事。炕,又称火炕,是东北农村重要的生活设施,相当于东北人的“暖床”,现在仍然普遍使用。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需要,灶炕形式更加多样,包括吊炕、平炕、地炕,圆炕、方炕、长炕以及一面炕、对面炕、万字炕等,盘炕技艺流传更广,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桓仁盘炕技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1 年,盘炕技艺(桓仁盘炕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小暑节气中我们迎来了头伏,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入伏第一天,我国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形似元宝,取“元宝藏福”之意。

  小暑时节,由于天热,人们食欲降低,胃口不佳。解热祛暑,蘸酱菜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常见的蘸酱菜有:山野菜、黄瓜、生菜、水萝卜、青椒,还有小白菜、小菠菜等。最简单的是大葱蘸大酱,东北人教育小孩子不要挑食时常说:“大葱蘸大酱,越吃越胖”,是因为大葱可以增进食欲,小孩子能多吃点饭,当然就会长得壮实。东北还有一句俗话:“烀苞米、炸茄子,撑死老爷子”。“炸茄子”其实是蒸茄子,蒸好的茄子可以做蒜茄子,也可以撕成条后直接蘸酱吃,都是下饭的美味。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