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雪天3个部位最易骨折“不太疼”是表现之一

时间:2023-12-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据中国天气,12月14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雨雪过程进入鼎盛,黄淮等地局部将有大暴雪或特大暴雪来袭,部分地区降雪量有一定极端性。

  强降雪天气带来的最直接威胁就是「摔伤」,甚至骨折。据北京积水潭医院统计,此次降雪第一天,就有超过百名患者摔伤进急诊。

  雨雪天气,降水、结冰会造成地面湿滑,骨折风险大大提高。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是冬季跌倒的高危人群。

  北京积水潭医院官微显示,12月11日接诊雪后摔伤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截至下午17点,三个院区共接诊116名摔伤患者。

  摔倒后最易骨折的3个部位分别是腕部、髋部和踝关节,其中,手腕骨折患者一般占雪后骨折患者的60%以上。

  虽然桡骨远端骨折一般为轻伤,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也会带来轻则运动功能障碍,重则合并关节、神经损害等问题。

  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多发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这种骨折直接相关的一年死亡率高达20%,存活下来的老人大约一半丧失活动能力,只能卧床。

  跌倒时手部或肘部着地,力量经过上臂或肘关节向上传导,以及侧翻跌倒、上臂着地等,都可能导致肱骨近端骨折。

  据统计,80%~87%老人的肱骨近端骨折是由平地跌倒造成的,若治疗不当,可能残留肩、肘关节活动障碍。

  它会使患者感觉背部疼痛,若未及时诊治,严重时患者会出现驼背或压迫脊髓神经等相关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瘫痪。

  较轻的病情为“折而不断”,这类患者往往会伴随呼吸、咳嗽以及上肢用力时感觉疼痛等;如果跌倒时受力很大,就可能导致骨折片向内移位,易刺伤肺脏,造成气胸、血胸。

  摔倒后有些人自我判断“不太疼”,因此觉得问题不大。但过几天发现受伤部位越来越疼,到医院检查后才被确诊为骨折。

  如果发现跌倒后有持续痛感或肿胀、负重或按压时疼痛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最迟不要超过1周。

  临床中对于不同骨折的分型治疗都有严格考量,只要保证骨折端充足的血液供应,给予骨骼理想的复位、有效的固定,并且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即可。

  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再用石膏固定4~6周即可;若骨折为粉碎性或对关节面造成影响,可能就需要通过手术用钢板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可通过上肢悬吊3~4周,再通过被动、主动锻炼进行康复;如果骨折移位明显,才需要用钢板固定。

  如果压缩程度不大,也没有神经压迫、气胸、血胸等严重合并症,脊椎压缩性骨折和肋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

  髋部骨折的患者一般要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手术,这是因为髋部骨折会直接限制活动,导致长期卧床。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肺栓塞等多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很多人受伤后会立即搽活血化瘀的药物,事实上这种做法反而会加重伤痛和肿胀,一般受伤后72小时才可使用上述药物。

  为了促进静脉回流,达到减少出血和肿胀的目的,会将患肢抬高,例如将手臂悬挂在胸前,或者小腿下垫枕头等。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